
一场场爱心帮扶的背后,真的是苹果销售难,还是打着销售难的幌子 " 悲情营销 "?
" 帮帮果农 " 已成多年套路
仍有许多爱心市民受骗
顾客:" 您那里苹果还有没有?"
王姣义:" 还有。"
顾客:" 我们在沙市便河这里,我昨天跟您打过电话了。"
王姣义:" 我知道您那里要 12 箱。你看这个电话也是催我要苹果的。"
在荆州城区草市街的一间小门面里,来自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南贾镇东刘村的果农王姣义电话响个不停,这些电话都是订购苹果的市民打来的。因为销售情况火热,这几天王姣义已经连续三次用大货车将苹果运到荆州销售。
王姣义:" 卖得真挺好的。"
记者:" 一共卖了多少箱了?"
王姣义:" 今天是第三次(卸货)了,今天早上刚卸的货。第一次拉了 1050 箱、第二次 750 箱,今天第三次拉了 761 箱。"
几天前,王姣义还在为苹果卖不动而发愁。11 月 20 日他找到了荆州媒体求助称:" 自己上有 80 多岁的老父亲,下有 15 岁的女儿,与妻子早年离异,现在一家三口人主要靠种植 10 亩地的苹果园为生。11 月中旬他带着 1000 多箱苹果来到荆州,在景明观路租了一个店面卖苹果,没想到无人问津。"

王姣义的求助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爱心市民的广泛关注,不仅苹果找到了销路,一些公益组织和周边居民还纷纷上门主动帮他卸货、装货、记账。
记者:" 您在这里是做什么?"
市民:" 给他帮忙。记帐卸货打电话。"
记者:你们都是志愿者?"
市民:" 志愿者,免费帮他干活。"

媒体帮助遇到困难的果农销售苹果,本是应急状况的补救之策;爱心市民购买苹果,以善心扶危济困,传播的是正能量,让我们感受到荆州市民的爱心和荆州这座城市的温度。
但令人费解的是,当记者在百度上搜索 " 王姣义 、苹果 " 两个关键词,出来了数十条与其有关的新闻。例如,2016 年 12 月《湘潭晚报》报道新闻《10 吨从山西拖来的苹果滞销,湘潭市民纷纷向果农伸援手》;2018 年 11 月《星沙时报》公众号推送新闻《3 块多钱一斤的苹果没人要!上万斤苹果滞销,帮帮他们吧!》;2019 年 1 月芜湖新闻综合广播和山西综合广播连续报道新闻《晋皖两地广播伸援手,助临汾果农千里一日还》。

荆州两湖水果批发市场商户:" 以前就这样,好多年了。我们在网上看到了蛮多,在山西也看到了。比如把苹果倒到地上、倒到沟里给人家看,说自己苹果卖不完,家里很困难,小孩子穿的破破烂烂的,从以前就这样利用媒体去宣传。"
别让 " 悲情营销 " 透支社会爱心
" 悲情营销 " 说到底,是对市民善良和爱心的无情榨取。
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谢葵:" 若苦心孤诣搞虚假宣传、悲情营销,甚至蓄意制造假象,就逾越了经营的道德底线。类似现象频频出现,只会透支人们的同情心,割断买卖双方的信任纽带,久而久之破坏的是社会秩序。"

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德龙:" 当基于事实的悲情营销被不断重复上演,甚至纷纷模仿复制成为群体现象时,就会造成媒体公信力的滥用。对媒体而言,我们要对此抱有警惕。"
对于 " 悲情营销 ",我们不能只限于道德上的谴责。少数人利用 " 悲情营销 " 投机取巧,不仅损害了行业、品牌形象,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湖北大柏地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季:" 经营者在商品销售过程当中,以故意的方式虚构事实,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实际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消费者当知道自己因受欺诈而购买了商品,可以要求退还购买的商品,返还支付的价款。"
央广记者张毛清,湖北台记者张晓东,荆州台记者郑家彬、胡嫚嫚
栏目主编:顾万全 本文作者:中国之声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