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经济稳步恢复,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剩余时间里中国能否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多位财经高官近期密集发声,释放出三大信号。
经济增长回升有底气
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中国 GDP 同比增长 3.2%,明显好于预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展现。
宁吉喆提到,宏观经济政策及时有力精准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从 1 月底 2 月初起就谋划出台一揽子对冲政策,仅复工复产政策就包括八个方面 90 条措施。增加 1 万亿元财政赤字、发行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年新增减税降费 2.5 万亿元、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 1.5 万亿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有力,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项部署,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部分基层市县 "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 出现压力,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空前。
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 83915 亿元,比上年增加 9500 亿元、增长 12.8%,增量和增幅都是近年来最高的。与此同时,为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疫情防控,纾解企业困难,激发市场活力,发行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偿还。截至 7 月 30 日,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发行完毕。
随着政策 " 及时雨 " 降下,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促进了经济稳定恢复。
宁吉喆说,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各类微观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复商复市。3 月份以来,反映市场主体信心的制造业 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已连续 5 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反映市场主体效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二季度同比增长 4.8%。
宏观经济政策不松劲
尽管经济运行恢复势头明显,但对于当前形势,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仍提出了 " 持久战 " 的判断。
宁吉喆坦言,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面临较大挑战。既有疫情冲击影响,也有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矛盾;既有短期问题,也有中长期问题。
对于下半年政策方向,他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就业、产业、区域、投资、消费等政策要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加快落实已出台和部署的各项政策,并继续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准备好 " 工具箱 ",一旦有需要就迅速出手、及时出台。
具体到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刘昆表示,要 " 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围绕 " 六保 " 任务持续发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如在保居民就业方面,重点是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稳定经济发展之本、社会稳定之基。
在保市场主体方面,重点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纾困和发展,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帮助他们保存量、保资金链、保就业岗位。
基于 " 持久战 " 的判断,近期中央多次提出要 "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应对之策。
就内循环而言,宁吉喆表示,中国有 14 亿人口、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国内市场空间广阔。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落实消费政策,引导消费方向,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
在外循环方面,商务部部长钟山直言,下半年,中国外贸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滑对需求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外贸企业生存压力仍然很大。商务部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出台和落实出口退税、外贸信贷、出口信保、出口转内销等系列稳企纾困政策,让政策惠及更多外贸企业。
扩大对外开放不停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疫情之下,尽管国内国际环境复杂,中国经济开放的大门依然越开越大。
宁吉喆举例说,上半年中国深入推进 " 放管服 " 改革,出台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改革文件,完善了稳外贸稳外资机制,发布了 2020 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财政政策则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力。刘昆介绍,其重点是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结构性调控优势,支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 " 堵点 "、补上 " 断点 ",加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企业生产、稳中国制造。
上述一系列扩大开放举措效果立竿见影。宁吉喆指出,上半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达到 2 万户,中国出口由一季度下降 11.4% 转为二季度增长 4.5%,实际吸收外资由下降 10.8% 转为增长 8.4%。
钟山表示,疫情冲击下,全球跨国投资大幅萎缩,一些国家鼓励产业回流,国际引资竞争加剧,中国产业向外转移压力加大,利用外资困难增多。但上半年仍有不少外资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投资额 1 亿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达到 320 个。
" 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相信聪明的外商一定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钟山如是说。
栏目主编:张武 本文作者:国是直通车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新华社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