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范彦萍 生活周刊 收录于话题#达人31个 美食博主Amanda曾是北大学霸, 后留学英国攻读认知神经学。 留学的那段日子,激活了她儿时的厨艺梦。 她将掌勺的美食视频搬到网上, 粉丝从最初的百万到后来的千万级。 ![]() 把最普通的法式可丽饼和奶油层层堆叠起来, 变身成华丽的千层蛋糕; 用白如凝脂的杏酪加上粒粒如青玉的 青稞做成浓浓的杏仁茶…… ![]() 2010年在英国留学的Amanda开始写食谱blog,写了一段时间发现图文没办法更生动完整地表达自己想告诉用户的内容。于是在2013年她开始尝试拍美食视频,反响颇好,渐渐地成为YouTube上拥有最多华人粉丝的美食网红,后来又推出了自己的系列短视频《曼食慢语》。 ![]() 我想要传达给大家的是整洁和清爽的做菜印象。 因为画面拍的很有质感, 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粉丝。” ![]() ![]() ![]() ![]() ![]() ![]() 作为一名80后,眼看着一茬又一茬的90后、95后年轻博主问世,Amanda却没有感到太多的压力。“在创业前,我反复确认过一件事,就是把兴趣当作事业后,有没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我是否可以有长久的10年、20年的兴趣。作为一名KOL来说,要有真实的输出,就要不停地有输入,否则你的知识库很快会枯萎。你需要真心热爱学习,而不是被迫学习。” ![]() ![]() ![]() 她还尝试和B站合作,推出过一个“古人吃点啥”的系列视频。为此,她专程寻找古书上记载的食谱,用现代的烹饪方式去实现。 ![]() ![]() Q1 记者:很多UP主都会跟热点,你会追逐热点吗? Amanda:不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会引导大家,不会有意识地去追逐热点。比如我明知做肉菜会比做蔬菜流量更高,但我不会为了追赶粉丝的喜好而改变自己的风格。 我会按照时节来拍摄视频,也会将最近下馆子时或者旅游时吃到的美食,加入自己的理解,复刻出来。 ![]() ![]() 记者:作为UP主,你会感到焦虑吗? Amanda:偶尔会有焦虑感、倦怠期。但这种情况很少,即便有也会很快过去。这是因为你做的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不会去迎合流量。 但即便你已经百分百确认了创业的动力,即便这份事业是你真心感兴趣的。这个过程肯定是不断试错,不断挣扎的,交织着痛苦的。 ![]() 记者:你打造的平台是如何从美食爱好者升级至内容的专业创作者,进而成为垂直领域的翘楚呢? Amanda:很多明星、KOL因为特殊的环境和偶然事件可以一夜爆红,但如果想要长期拥有忠实的用户,业务上的专业性还是最重要的。除了基于对美食的热情并且全心投入之外,对内容近乎偏执的打磨也是曼食慢语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 记者:你的“观众缘”从何而来? Amanda:在国内,拥有过硬技艺的UP主(主播)并不在少数,甚至背后不乏专业的文案和制作团队。但很多人离成功总差了最后的一小步——观众缘。 有一位粉丝曾评价我,制作的视频实用性极佳,非常贴近生活,而且从不“太装”惹人烦。 ![]() 本科北大,英国海归硕士。Amanda在很多人眼里是妥妥的学霸。学习认知神经的她原本毕业后的一个方向是做科研,但从小就喜欢烧菜的她拾起了儿时的梦想,将兴趣变成了主业。 有人说,早知道要当美食博主,何必当初日夜苦读?事实上,厚积必有薄发,只不过没“发”在认知神经学科,而是美食领域。行业之间虽有不同,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所有的知识都不会是白学的。她之所以能从一众博主中脱颖而出,之前的学业给她助力了,让她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让她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红下去。 文字:青年报记者范彦萍 图片:来自受访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本科北大,英国海归医学硕士,竟变身成了千万粉丝级美食博主》 阅读原文 |
说点什么...